复合菌检测
一、菌种鉴定与分类
显微观察法
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直接观察复合菌的菌体结构,识别藻类与真菌的共生形态特征,但需结合其他方法避免误判。
分子生物学技术(如PCR、基因测序)可精准鉴定菌株种类,解决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。
特异性引物技术
采用PMA-qPCR技术筛选特异性引物,通过包容性与排他性验证,区分复合菌中的目标菌种与非目标菌种。
二、活菌数量测定
传统方法
平板计数法:通过培养菌落形成单位(CFU)统计活菌数,操作简便但耗时长。
流式细胞术:结合荧光染色快速检测活菌数量,适用于高通量分析。
新型分子检测技术
PMA-qPCR:利用叠氮溴化丙锭(PMA)抑制死菌DNA扩增,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精准检测目标菌种活菌数,解决复合菌中多菌种交叉干扰的难题。
三、代谢产物与功能评估
代谢产物分析
使用气相色谱(GC)、液相色谱(HPLC)及质谱联用技术(LC-MS/MS)分析复合菌产生的有机酸、酶类等代谢产物,评估其生物效应。
核磁共振波谱法(NMR)可无损检测活体样本中的代谢物三维构象。
功能验证
通过生理生化试验(如色素成分、酶活性检测)验证复合菌的特定功能,如脱氮效率或污染物降解能力。
四、安全性检测
有害物质筛查
检测重金属、病原菌及抗生素残留,确保复合菌剂的环境安全性。
采用色谱-质谱联用技术(如GC-MS)筛查毒性降解产物,灵敏度达ppm级。
五、标准化与质量控制
方法学验证
依据国内外标准(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团体标准)验证检测方法的特异性、灵敏度和重复性。
每批次检测需加入空白对照与加标回收实验,回收率控制在80%-120%。
仪器与流程规范
分子检测需定期校准PCR仪和质谱仪,色谱柱效需验证分离能力。
样品前处理标准化(如低温保存、冷冻干燥)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。
应用场景与技术适配
检测目标 推荐方法 技术优势
复合菌种类鉴定 PMA-qPCR 基因测序 高特异性,区分相近菌种
活菌数快速检测 流式细胞术、 PMA-qPCR 高通量、高灵敏度
代谢产物分析 GC-MS、LC-MS/MS 多组分同步检测,覆盖广谱代谢物
技术发展趋势
智能化检测:AI算法辅助解析色谱-质谱数据,提升复杂样本分析的准确性。
微流控芯片技术:集成多模块实现现场快速筛查,缩短检测周期。
标准库建设:推动复合菌检测标准品库与数据库的建立,提升方法可比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