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心渗透率
一、基本概念
岩心渗透率是指在一定压差下,岩石允许流体(如油气、水等)通过的能力,是衡量储层岩石渗透性的核心参数,常用单位为达西(D)或毫达西。
它直接反映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效率,是油气勘探开发、地下水研究等领域的关键指标。
例如高渗透率储层更利于油气开采,而低渗透率储层需通过人工改造提升流体流动能力。
二、影响因素
岩心渗透率受岩石自身属性和外部环境共同影响:
岩石物理属性
孔隙结构:孔隙度、孔隙连通性及孔径大小起决定性作用。
例如,孔隙度高且连通性好的砂岩渗透率通常高于孔隙封闭的页岩;孔径较大的岩石喉道更畅通,渗流阻力更小。
岩石类型与结构:沉积岩中,碎屑颗粒分选性和磨圆度越好(如石英砂岩),渗透率越高;
碳酸盐岩若发育溶洞或裂缝,渗透率可显著提升。
变质岩和岩浆岩通常致密,渗透率较低,除非存在构造裂隙。
胶结物与充填物:黏土矿物、碳酸盐胶结物等会堵塞孔隙喉道。
例如,页岩中黏土含量高,常导致渗透率低于,属于典型的超低渗储层。
外部环境因素
有效应力:地层压力增加会压缩岩石孔隙,导致渗透率下降。
如油气藏开发过程中,随着流体采出,地层压力降低,岩石压实可能使渗透率进一步减小。
流体性质:流体黏度越高,渗流阻力越大。例如,稠油在岩石中的渗透率远低于稀油;
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(如地层水导致黏土水化膨胀)也会堵塞孔隙,降低渗透率。
温度与化学反应:高温可能引起矿物膨胀或流体性质变化;
化学作用(如酸化反应)可溶解岩石颗粒或胶结物,局部改善渗透率,但也可能因生成沉淀堵塞孔隙。
三、测量方法
实验室中测定岩心渗透率的常用方法包括:
稳态法(达西定律法)
适用场景:适用于渗透率较高的岩石(如常规砂岩),可测单相或多相流体(需考虑相渗透率),但测试低渗岩心时达到稳态耗时较长。
非稳态法(如脉冲衰减法)
原理:通过监测岩心两端压力差随时间的衰减规律计算渗透率,无需等待流动稳态,适合低渗或致密岩石(如页岩、致密砂岩)。
优势:测试效率高,尤其适用于渗透率低于的样品,减少了低渗岩心因长时间测试可能出现的流体吸附或化学反应干扰。
气测与液测渗透率
气测渗透率:以空气或氮气为流体,操作简便,但存在 “克氏效应”(气体滑脱效应),测得值通常高于液测渗透率,需校正后才能反映液体渗流情况。
液测渗透率:以水或油为流体,更贴近地层实际,但需考虑毛管力、黏土膨胀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。
四、分类与应用
渗透率分类(按储层类型)
高渗储层:如疏松砂岩、溶洞型碳酸盐岩,流体流动阻力小,常规开发即可实现高产。
中渗储层:如中砂岩、部分裂缝性碳酸盐岩,需优化开采工艺(如注水开发)以提高采收率。
低渗储层:如致密砂岩、粉砂岩,需通过压裂等增产措施改善渗流通道。
超低渗储层:如页岩、泥岩,依赖水平井与体积压裂技术建立人工裂缝网络,才能实现经济开发。
应用场景
油气勘探开发:评估储层产能,划分有效储层范围;设计井网密度与压裂方案。
地下水与环境研究:分析地下水流动速度、含水层供水能力或污染物迁移风险,低渗透率岩层(如黏土)常作为天然隔水层。
地质工程:判断岩石作为储层或盖层的可行性,如二氧化碳封存需选择低渗透率盖层防止泄漏,而地热开发需高渗透率热储层。
五、研究意义
资源评估核心参数:渗透率与孔隙度、含油饱和度共同决定油气储量计算和单井产量预测,是油气藏经济评价的基础。
开发方案优化依据:不同渗透率储层需匹配差异化开发技术 —— 高渗储层可采用常规井网,低渗储层则需人工改造(如压裂)或结合驱替技术(如 CO₂驱)。
提升采收率关键:通过研究渗透率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(如注水后黏土膨胀导致渗透率下降),可优化流体注入方案(如使用防膨剂),最大限度释放储层潜力。
总结:岩心渗透率是连接岩石物理特征与流体渗流行为的桥梁,其研究贯穿能源勘探、开发到环境保护的全链条。
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,针对低渗 / 超低渗岩心的高精度测试技术(如纳米 CT 扫描、压力瞬变测试)和多物理场耦合模型成为当前研究热点。
推动了渗透率理论与工程应用的持续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