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导体封装高温存储寿命(JESD22-A103)
高温存储寿命测试揭示半导体器件的长期稳定性:通过精确控制125℃-250℃环境,模拟仓储或运输中的高温老化,检测电性能退化与物理缺陷,为器件寿命评估与工艺改进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
半导体封装高温存储寿命测试(依据 JESD22-A103 标准),是评估半导体器件在长期高温环境下存储时,其电性能和物理结构稳定性的可靠性试验,目的是预测器件在常温存储或使用过程中的寿命,尤其适用于模拟器件在仓库存储、运输途中高温环境,或长期不工作但处于较高温度环境下的老化情况。
实验前,需准备足够数量且具有代表性的半导体封装样品,这些样品需经过初始电性能测试,记录关键参数(如导通电阻、漏电流、电容值等),确保初始状态符合规范,作为后续对比的基准。
同时,要对样品进行外观检查,排除有划痕、引脚变形等初始缺陷的个体,避免影响结果判断。
测试的核心是高温存储环节。根据标准,需将样品置于无外加电压、无电流的状态(即 “非工作状态”),放入高温箱中。
高温箱的温度需精确控制,常见的测试温度范围较广,可根据器件的预期使用环境和材料特性选择,比如 125℃、150℃、175℃甚至更高(最高可达 250℃),温度偏差需控制在 ±2℃以内,确保所有样品承受的热应力一致。
存储过程中,样品需保持稳定放置,避免相互接触或受到机械应力,引脚部分通常不进行连接,仅让封装整体承受高温。
存储时间根据测试需求设定,通常按一定周期(如每 100 小时、200 小时或更长)取出部分样品进行中间检测,直至达到预设的测试时长(可能长达数千小时)。
在每个检测节点,需将样品从高温箱中取出,先在标准环境(如 25℃、相对湿度 50% 左右)中冷却并静置一段时间,让其恢复至常温状态,再进行电性能复测。
测试项目与初始测试完全一致。
通过对比初始参数与各节点的测试结果,判断器件性能是否发生退化:
例如,若导通电阻明显增大、漏电流超过允许范围,或某些功能引脚出现开路 / 短路,均视为器件失效。
除电性能外,还需对失效样品或部分抽检样品进行物理分析,比如通过开封封装观察内部芯片、键合线、焊点的状态,检查是否因高温导致键合线氧化断裂、焊点熔融、封装材料开裂或与芯片的界面分离等,这些物理缺陷往往是性能退化的根本原因。
实验中需严格控制变量,比如高温箱内的温度均匀性(避免局部温差过大导致样品老化不均)、样品的摆放密度(确保空气流通良好),以及每次取出样品时的操作规范性(避免机械损伤)。
此外,标准还对测试结果的判定规则进行了规定,例如当一定比例(如 10%)的样品出现失效时,可根据此时的存储时间和温度,结合加速老化模型(虽不涉及公式,但核心逻辑是高温下的老化速度快于常温,可通过高温数据推算常温寿命)估算器件的实际存储寿命。
通过该测试,能为半导体器件的存储条件制定、保质期评估提供依据。
例如,若某器件在 150℃下存储 1000 小时仍无明显性能退化,可推断其在常温下的存储寿命能满足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需求;若在较低温度下短期内出现失效,则需改进封装材料(如选用耐高温的塑封料)或优化内部连接工艺(如采用更稳定的键合技术),以提升器件的高温存储可靠性。